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74节
书迷正在阅读:声色蛊、穿成科举文男主的嫡兄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、万人嫌导演想要离婚、【abo】炮友上位指南、藤蔓BOSS今天也在伪装人类、他的产卵器(高H)、队长你快上啊、阿福意yin闺蜜男人舔批自叙、逢春
第177章 献策 说来,林远秋会认出这位是三皇子,还得益于先前的琼林宴。 当时大皇子和二皇子,还有三皇子,在宴席开始的时候,是过来小坐了一会儿的。 按理说,琼林宴已过去两年多,像这种才照过一面的人,应该早就忘记才是。 而林远秋之所以会对三皇子印象这么深刻,还是因为那日的几位皇子中,大皇子和二皇子都笑容可掬,满是邻家大哥哥的模样。 只有这位,整衣危坐,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,引得当时的林远秋忍不住多看了几眼,也就记在心里了。 就像现在,在林远秋与他行礼后,三皇子也只是微微点了一下头,脸上不见有丁点笑容带出。 林远秋并未多想,上辈子他经营公司,接触的人可不少,什么样的都见过。 要林远秋说,真要打交道的话,还是这种不苟言笑的更让人安心。那些满脸慈和背后却捅你一刀的,他又不是没见过。 所以说,了解一个人还真不能只看表面。 皇子们成年后,时常会被派出去帮着处理事务。 用景康帝的话说,坐而论道难见真章,只有多出去历练,方能开阔见识。 进入六月,南方又开始了多雨天气。雨水多了,难免会出现洪涝灾害。此次漉州府的石青县与长山县受涝最为严重。虽屋宅倒塌不多,可正值抽穗的水稻却被雨水连泡了数日,尽管如今涨水已退,可这一季的粮食,铁定是颗粒无收了。 三皇子昨日才从漉州府回来,此次他不但去查看了被洪水冲塌的堤坝。还与漉州知府一起,协助当地百姓抓紧时间补种上了水稻,这样才不会一整年都失了收成。 不过三皇子也知道,虽谷种已重新播种上,可等地里的粮食能收割时,怕是要到十一月了。且像这种错了气候的水稻,届时收成肯定好不到哪里去。 所以,此次的水灾,朝廷要给石青县和长山县发赈济粮是肯定的了。 是以今日三皇子过来,除了与圣上陈述漉州府的事务,另外就是想说一说赈济的事。 不过,看到有翰林院官员过来,三皇子便知是父皇传召进宫进讲经史的,是以话才说了一半的他,就准备先退下了。 其实这会儿的林远秋,心里是有些纳闷的。 按理来说,三皇子与圣上在御书房说事的时候,不是应该让他先在门外候着的吗,怎么就这样让自己进来了呢? 林远秋自然不知,这会儿景康帝喊他进来,只是因为想到了先前林修撰给出的流民安置方法,所以在听到三皇子说有不少农人对补种粮食不积极时,景康帝就想着听听林修撰有没有好一点的法子。 原来,此次退水之后的粮食补种,有些农人并没当一回事。 这其中除了一小部分人觉得肯定白忙一场外,更多的则是直接在家里等着赈济粮了。 要不是当地知县让众差役去各村下了告示,说谁家若空了田地,就会被严惩的话,恐怕这会儿还有好些田荒着呢。 其实,这种情况一直都存在。好些农人,只要一受了灾,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该如何补救,而是只一门心思等着朝廷的救济了。 要景康帝说,他还真不是舍不得这些赈济粮,而是这些百姓的心态实在要不得。 如今年景好,百姓们这样做并不觉得,可若遇到景盛二十一年的旱涝,那么饿殍遍野的场景说不定又得重现。 当时景康帝已有十七,对这件事自然是记得一清二楚的。 现在想来,当年的旱涝,除了受灾面广,其实也算不得严重。之所以后来会造成百姓们的饥不果腹,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太过依赖赈灾粮的缘故。 景康帝心想,要是当时洪涝过后,能及时把受灾不重的地全补种上粮食,哪怕追种上其他易活的短期农作物,也不至于到后来干旱来临时,家家户户都无充饥之物,而全指着朝廷了。 更不会到了最后,就连朝廷都无粮可赈的地步。 所以,当务之急,得想一个让百姓们遇到灾害就能积极补救的法子,且一定得是心甘情愿的那种。这样的话,日后真要是遇上涉及面广的灾荒,那么朝廷也不会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饥不裹腹,以至于流民成患,而束手无策了。 听到父皇居然把这问题问向了林修撰,李祯心里是十分惊讶的。 作为一个皇子,朝中的事虽不说事无巨细,可绝大多数他都是知晓的,包括先前杨学士和胡学士被父皇罚跪,而林修撰却得了父皇赏赐文房的事。 说实话,当时听过之后,李祯心里的想法其实与杨、胡两人差不多,也是觉得林修撰的所答只是取巧罢了。 不过从这样的取巧中,倒可看出林修撰的机灵。 只是,机灵并不代表智谋,毕竟年纪摆在这儿呢。 所以,三皇子并不觉得林修撰能有足智多谋的本事。 而林远秋,这会儿已在懵圈当中。 说好的进讲经史呢,怎么又变成出主意想法子了,亏他骑马过来时,还一路盲猜着今日的经史题呢。 还有,那什么让百姓们甘心情愿自救的主意,这么冷不丁的让他想,他哪里想得出啊。 可看到两双十分相似的单凤眼正盯着自己瞧时,林远秋很快明白,今日他要是直接说不知道的话,那么怕是得跪到门口去。 林远秋没再耽搁,很快转动脑筋思索了起来。 话说人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,才会甘心情愿地去做一件事呢? 林远秋一边想一边挨个举着例子。很快他想到了挣银子上,人之所以会主动去挣银子,不外乎几点,一是养家糊口,不得不去挣。二是想让家中日子蒸蒸日上,所以去挣。还有一点就是家里有外债要还,不得不挣。 对了,外债! 林远秋突然福至心灵,朝廷大可以把给灾民们发赈济粮改为出借粮食啊,这样有了粮食要还的灾民们,就会积极想着补救措施,而不是干等着了。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,发赈济粮和借粮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。前者因为是白给,所以百姓们能领到的粮食少的可怜,想要吃饱那就更不可能了。 而借粮食,官府可以根据借粮人家中的田地亩数定出一个上限,只要不超过这个数量,无论借多少都成。如此,灾民们就会依照自家的偿还能力,有计划的决定要借的粮食斤额,想来这个数量,绝对能保证家里人的肚子不再挨饿。 至于所借的粮食来源,林远秋觉得各州府就近的常平仓就可以。 原本常平仓里的粮食就有着备荒救灾的作用,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,那就是常平仓直接归朝廷所管,这样就能避开有些心黑的地方官吏,借着借粮的由头,做出各种坑害灾民的事。 林远秋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法子挺好,这样有灾荒来临之时,百姓们就不用因为缺粮而心中不安了。 在林远秋看来,这世上谁人愿意过着跌沛流离、饥不饱腹的日子呢。想来等灾民们借了粮食,接下来就是好好补救,争取早日把粮食归还上了。 至于朝廷,也不会因为支出大量的赈济粮而造成粮仓空虚,以致于等到了真正需要大赈灾的时候,却拿不出粮食来。 只不过,在使用此方法前,一定得区分出可补救与不可补救的两种情况。别到时地里根本补种不出粮食,而这边还逼着灾民归还粮食,这不是逼人家走投无路吗。 林远秋认为,凡不能补救的,朝廷只能发放不用归还的救济粮给灾民。 整理好自己的法子,林远秋组织了一下语言,而后开口说道,“回禀圣上,微臣以为,若旱涝致使田地一时无法续种,则依旧赈济,可若涝旱能挽回,则可通融借粮,不收息,俟来年丰熟补还,如此,虽遇歉,然民不缺食,亦免于流亡。” 借粮? 景康帝愣住,每回一有灾荒,朝廷想到的都是直接赈济,还从未有人想过用出借粮食的方式供灾民们度过难关。 不过只一细想,景康帝就觉得此方法甚妙。 因为只有这样,灾民们才会安心且积极忙于地里,等得了收成,就把借粮还上。 还有,就像林修撰说的,此方法可免于流亡。 要知道,每有灾荒生起,最让景康帝头痛的就是聚集成势的流民了,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安定,也威胁着朝堂,若管控不好的话,颠覆政权也是极有可能的。 这下,算是从根本上把难题解决了。 想到这里,景康帝忍不住点头称赞,“此主意极佳!” 景康帝已拿定主意,若通融借粮,那么灾民们只需归还借粮的七成就行了,剩下的三成,算作朝廷给灾民们的救济吧。 三皇子也与景康帝同样的想法,毕竟这也算是带了赈灾性质的借粮,朝廷总不好一毛都不拔吧。 何况若是让灾民们全数归还,那么来年的日子,肯定好过不到哪里去。 想到方才自己的不以为意,三皇子忍不住朝林修撰看去,温文尔雅、风华正茂,虽年纪轻轻,可给出的主意却是老成,直接解决了赈灾的好多难题。 果然,父皇的眼光从来都不会有错的时候。 臣子表现优秀,当皇帝的自然要以资鼓励了。 听到圣上让吴公公去库房拿套文房时,林远秋忍不住在心里嘀咕,皇上怕是准备了不少文房在仓库里吧,这不,自己已得了第二套了。 而那第一套,还在家里的香案上供着呢。 林远秋磕头谢赏,待起身准备退出御书房时,却听圣上问道,“昨日吏部送了外放请折过来,朕瞧见上头也有林修撰之名,不知林修撰因何有此想法?” 因何,当然是想避开你家儿子抢宝座的危险时期啊。 林远秋躬身,“回禀圣上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微臣以为,当官也应如此,多到民间,多走近地方百姓,才更能问需于民。” 景康帝听后,不禁点了点头,脸上的笑是林远秋从未见到过的慈和。 而正容亢色的三皇子,此时也嘴角微微上扬。 …… 待庄子里的红柿子挂满枝头时,王文昌的信终于到了。 至于为何要用“终于”两个字,那是因为林家所有人都盼着他的喜讯呢。 等见到信封上,“舅兄亲启”四个字如行云流水一般,林远秋心中便有了好的预感。 待拆开一看,果然,此次乡试,王文昌已得中了桂榜,位列第三十二名。 知道小女婿中了举,林三柱和冯氏自是欣喜万分,这下,他们家春草也是举人娘子了。 而吴氏,忍不住朝三儿子看了又看,老三小时候皮,长大了懒,本以为这糟心玩意将来肯定难过上顺心顺意的日子,却没想到,如今三娃是最好命的。 可不就是好命嘛,状元的爹,两个举人女婿的岳父。吴氏翻着脑袋瓜仔细回想,自己生老三的那日,天上怕是有祥云飘着吧? 见老娘一直盯着自己瞧,忙着削柿子皮的林三柱实在没忍住,“娘,儿子才吃了一块,您不会这么小气吧。” 如今家里又不是指着柿饼卖银子的时候,他吃上几个总不至于挨揍吧。 吴氏正准备朝糟心玩意翻上一个白眼,结果就瞧见自家的小孙孙们,一人一个柿饼在手,又开始往嘴里塞了。 哎呦,吴氏忙起身赶紧去拦,才一个下肚呢,这会儿又吃,可别把肚子给撑坏了。 今年是柿子树的盛果期,为了把满山的柿果顺利做成柿饼,早在果子转红时,林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。 …… 第178章 售罄 原本吴氏还跟先前一样,并没打算让婆子们参与到做柿饼中来。 毕竟这可是家里的大进项呢,若是被人把做法说了出去,那往后还挣什么银钱啊。 对于老娘的想法,林三柱是不认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