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文网 - 言情小说 - 贵妃起居注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584

分卷阅读584

    太后摇了摇头,容色平静,“你也不必再推辞了,我明白老娘娘的意思。不论是你、是我,怕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压住阵脚,只奈何……”

只奈何坐到这个位置上,就必须承担起这份工作。不管别的女官、内侍才能再高,经验再丰富,不是这个身份,便不能享有这样的权力。太皇太后不放心太后,要给她找帮手,她找内侍,司礼监的权力已经够大了,再大则恐难制,找女官,女官参政这先例一开,只怕后患更是无穷……除了徐循,没有谁有这个资格来帮忙,当然,她这个先例开了以后,日后怕也有些麻烦。但再大的麻烦,还是局限于后宫,局限于皇室这个家庭之中。只要维持从寒门选秀的制度,这种麻烦,也就是昙花一现,终究不会形成心腹大患。

两害相权取其轻,太皇太后不是要制衡太后,留个后手免得她势大难制,也不是对徐循信心无比,觉得她能压住朝政……她是实在没有第二个选择了。如果说太后掌朝,就像是一根鸿毛压在宝座上,那多她徐循另一根鸿毛,也比没有要好一些。

徐循终究也明白了太皇太后的心意,她深深地叹了口气,也不再多争辩什么了。

“今日以后,你们二人每日都来仁寿宫,让王瑾给你们讲讲课。”太皇太后见两个小辈都不再说话,神色也十分宁静,便也欣慰地出了一口气,她挪动一下,靠得更直了些。“也不要太害怕了,让你们掌印,不是让你们管头管脚,瞎指挥内阁的事……只求你们能看懂奏章里的含义,能明白朝政的变动。勿让这江山埋下隐患,维持这平稳局面,直到移交给皇帝——”

说到后来,她也不禁叹了口气,“唉,反正,拼命去做,事态如何,也只能看运气了。”

即使尽力做出了最好的安排,但天有不测风云,这阔大的国土上将会发生什么样的事,谁又能说得清?若是从今年起,连年旱涝个五六年的,内阁那年纪不小的三位老人,又再去世几个的话,朝政一朝崩溃都不是没有可能。只怕就是章皇帝复生,都没把握能说自己可以将朝廷平稳维持到栓儿成年。

还没接过权柄,徐循已经感受到了窒息般的压力,想到她的所作所为,即使只是无意的一个举措,都可能对芸芸众生带来巨大的影响,她便觉得一双脚有千斤重,压根都迈不出去。

——而她还只是太后的副手而已。

她忍不住偷眼看了看太后。

太后的面色,却是平静如水,仿佛未曾感受到丝毫压力,要承担的,只是一桩很寻常的工作。

即使两人间恩怨纠葛,关系复杂,徐循也说不上对她是讨厌还是无感,但在这一刻,她的确对太后泛起了一丝敬意:不论她有多少缺点,此时此刻,起码她还算是很有担当。

正这样想着,太后也转过头来,望着她道。“从前的事,怕要搁到一边了……这话说来虽假,但你我二人,日后当同舟共济、尽力而为——总不能辜负了大哥对我们的恩德。”

想到章皇帝,徐循亦是心中一凛——她不敢说自己能做到最好,但如太后所说,总是要尽力而为,起码不能把个烂摊子交给栓儿,又或更惨,把江山在这几年间败掉。

遂收拾心情,对太后沉沉地点了点头。“从此以后,自当竭尽全力,襄助娘娘。”

太后勾起唇角,伸出手来,徐循再不犹豫,也抬起手,和她击掌三次,以此成盟。

☆、第257章学习

从技术上来说,太后和徐循的工作任务相当简单,甚至就是栓儿也能胜任。大部分活计外廷都已经做好了,送上来盖印的诏书、敕书等,都是经过翰林院草诏,内廷只需要盖上大印便可。别说栓儿,就是刚出生的婴孩,只要身边有个能拿动大印的保姆,也不可能干不好如此简单的活计。

由于太皇太后割让掉了内廷问政的权力,现在内廷三女,每一个也都有说得上是致命的弱点。即使是换了人来掌印,其对外廷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,会送到内廷的东西,基本上都是内阁三人博弈后的结果,即使有什么利益冲突,也都被内阁自己消化完毕,还轮不到内廷来插手。是以就是这监督奏疏、审核诏书的工作,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多一重保险而已,实际上经过六部、六科、内阁、司礼监等机构的重重审核把关,轮到她们揪出毛病的机会委实是不多。但话又说回来了,如果因为工作内容简单就随意糊弄的话,其结果就是内廷会进一步丧失权威,一步一步走下去,谁知道日后会否变成汉末、唐末时那样,权臣、内宦随意废立天子,皇权旁落的情况?

内廷三女,都没有亲戚在朝中为官,外戚势力几乎不存在,也就谈不上借用了。只能靠自己对朝政的了解、对时局的把握,甚至是个人的权威和名声,来维持对外廷和内宦的震慑力,换句话说就是,哪怕太后和徐循什么都不管,什么都不做呢,也不能什么都不懂。起码你要懂得现在朝中、天下都有什么事在发生,什么势力在互相争斗,什么人在冒起,又有什么隐患在酝酿之中。

不过,要学懂这些,那可就难了……

徐循对太皇太后的安排,虽说面上服从,但一开始心里终究多少也有些嘀咕。她不晓得太后如何想,不过怎么说她也是栓儿的养母,虽说是辅佐太后吧,但一旦参政,这权威也就更足了。如是栓儿有个万一,譬如染疫没了,由壮儿即位的话,太后的母后皇太后之位,届时必然受到冲击。让她来辅佐,是别无选择,但这也不意味着太后能对这等隐患视而不见。

不过,等开始上学以后,这种担忧也就渐渐地消除了,才学了两天,徐循便痛苦地认识到,这个差使根本不是一人能胜任的,其实说白了,甚至连她和太后两人加在一起都很勉强。

国朝官制,发展到现在已经近百年了,期间经过数次调整,有许多不成文的惯例、规矩,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体系。京官、地方官、军官、边官,民户、军户等等制度,组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国民体系。且不说学会如何治理了,太后和徐循连对国朝官位基本的了解都十分匮乏,她们平时听说的基本都是六部尚书、内阁大学士等高官的名字,且不说清流、浊流的区别,各官职背后的甜苦,每省二司的职权制衡,每省各道的设置——甚至就连京里这些机构的职权和制衡,她们都是一无所知。

原因无他,这种事和她们从来也没有关系,两家亲戚也没有真正出来做官的,全都是领闲职。栓儿还玩升官图,多少了解一些,可后妃乃至藩王,连这些都接触不到,从根本上来说就断绝了参政的可能——这也是祖训结合了文皇帝的实际教训,的确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