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算术天才
今天上午的第一堂课是数学课,给他们上课的是知青所里的张博文张知青。 当时学校招聘老师通过考核的就有这位张知青,所以现在大家都管他叫张老师,张老师年纪不大,看着二十出头的样子,整个人看着高高瘦瘦的,据说是从京市来的,家里都是工人,看张老师每个月去城里邮局拿东西就知道他家条件不会差。 村里大部分到了年纪的姑娘都看上了张老师,张老师相貌堂堂,浓眉大眼的,现在又是小学老师,家里条件又好,要是嫁过去那可就掉进蜜窝了。 但是家里的大人都不同意,张老师条件是好,但人家可是京市的,万一哪天要是能回城了,闺女咋办? 张老师一走进教室,叽叽喳喳的闹声瞬间就消失了,学生们瞬间端端正正地坐着。 张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很满意,虽然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,但好在都很听话。 “同学们,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字,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内容,加减法。” “什么是加法呢?比如二胖手里有一颗糖果,他的哥哥大胖又给了他一颗,那么有哪位同学知道二胖现在有多少颗糖呢?” 听着这宛如智障的小学题目,林子鱼默默地翻了个白眼。 这个问题林子鱼相信只要不是傻子应该都能回答上吧。 果然教室里响起了异口同声的回答:“两颗。” “对的,同学们真棒,那么一颗加上另外一颗就是两颗,所以一加一等于二。” …… “现在我们来学习八加九,有同学知道吗?” 这个问题一出,教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,大家都在扳着自己的手指开始算着,算了半天也没弄清楚,有得甚至连脚趾都算上了还是没能算出来,数了半天就是数不明白。 张老师等了半天,发现居然没一个同学能回答上来,也有些感慨,看来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啊。 想了想还是得给孩子们一些奖励,说不定这样他们更有动力学习。 于是从洗的发白的裤兜里掏出了两颗大白兔奶糖,这还是上个月自家爹娘寄给自己的,说是在农村没啥好吃的,寄点奶糖给你甜甜嘴。 不过自己都这么大人了,早就过了爱吃糖的年纪了,也就只有父母一直以为自己还小呢 这个应该能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了吧,张老师想了想。 “同学们,安静,看这是什么?”张老师一边说一边举起了手里的大白兔奶糖,想让学生们好好看清楚,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好好学习。 不过村子里的孩子们除了林子鱼大家都没见过大白兔奶糖,所以一时间张老师感觉到有那么一些些的尴尬。 于是他继续说道:“这是大白兔奶糖哦,这里有两颗,刚刚的问题要是谁能答上来我就奖励他一颗。” 同学们一听这是糖果,立马兴奋了,大家都紧紧的盯着老师手里的糖,有的甚至还吞了吞口水。 林子鱼本来在走神,一看见大白兔瞬间回神了。 这可是大白兔奶糖啊,正宗的。 要知道在她以前那个年代都已经没有正宗的大白兔了,也不知道味道是哪样的,是不是真的有传说中那么好吃。 林子鱼立马举起了手,生怕老师看不见自己还站了起来,亮晶晶的双眼透出一股迫切,仿佛在告诉老师选我选我。 张老师看着举手的是林子鱼,心里觉得有些意外,林村长家的小孙女,他之前也是见过几次,长得白白嫩嫩的糯米团子,就是在京市也很少有这么好看的娃。 所以一开始张老师知道这个孩子来上学后,还特别关照了一段时间。 谁知道这个小娃娃每次上课不是在睡大觉就是在走神。 弄得张老师一直心里犯嘀咕,莫非自己看错人了。 谁料到今儿个这娃娃居然这么积极,自己可不能打击这孩子的自信,不管等会这孩子有没有回答上来,自己都得给她鼓励。 在得到张老师的许可后,林子鱼站了起来,奶声奶气的回答出了答案。 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惊呆了,谁不知道林子鱼每天上课就是睡觉发呆,没想到她居然能回答上来。 今儿个咋回事啊,莫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了。 张老师也感觉到十分迷惑。 不过他还是把糖递给了林子鱼,并鼓励了她两句:“林子鱼同学回答得十分正确,再接再厉,这颗糖现在是你的了。” 林子鱼高兴的接过老师手里的大白兔,慢吞吞的坐了下去,丝毫不在意周围同学诧异得眼神。 瞅着林子鱼一脸淡定的小模样,张老师内心感到十分困惑,咋感觉这孩子不像个六岁的娃呢。 想了想又拿出刚刚剩下的糖,准备故技重施,试探一下林子鱼到底是巧合还是故意偷懒不学。 果然林子鱼又没逃过大白兔的诱惑。又举起双手开始回答老师的问题。 “10 9等于多少?” “19” “23 11等于多少? “34” “56-21呢” “35” “5*8” “40” “98*21” “2058” “200634除以357等于多少?” “562” 加减乘除不论哪一项林子鱼都能瞬间给出答案,连草稿都不用,就连张老师自己也做不到。 对林子鱼的父母,张老师也是有所耳闻,毕竟一个在城里工作,一个是下乡知青。 所以对于林子鱼会加减乘除他并不意外,他震惊的是这孩子小小年纪居然会速答,哪怕在难得乘除法她都只需思考一小会儿,这不就是天才吗! 那为啥平时一上课就睡觉走神,难道这些对她来说太简单了? 张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,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没能回过神来,还是教室里的学生提醒他,他才反应过来,于是连忙起身收拾好了自己的课本,走出了教室。 wap..OrG幸福小团的我在七十年代搞科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