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文网 - 耽美小说 - 蝉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80

分卷阅读80

    作为四太太的沈氏如何不眼热。

又回想一番自己的梦呢?

那小河边上的梨园戏班早就人去楼空,只留下一地的人情冷暖随江水东流罢了。

如此这般,又加之每每外出听戏,沈氏都能听见其它夫人太太对七太太李娟雅的钦佩,久而久之,几丝微妙的妒忌也就滋生。

刘蝉知晓沈氏是个玲珑剔透的。

他敲打几句,“你心中不爽利,我亦是能理解。若你想捉弄李娟雅几次,倒也无妨,我睁一只眼,闭一只眼,也就过了。大院中有些小打小闹,也热闹不少。”

沈氏抬眼,她闻言,不禁莞尔。

“不过凡事都有底线,你自己把握好度量就可。”刘蝉淡淡道。

沈氏扶腰噙笑,“我懂了,太太。”

画中人(二)

五十四.

其实李娟雅在南国大学的求学,并非是南国的夫人太太们认为的那般风光。

学院里的流派大体分为两种,一是保守派,二是进步派。

李娟雅待不惯保守派,也不怎么喜欢进步派。

保守派的学生大多出身世家,在学院中总是咿咿呀呀嬉笑,谈论的都是首饰衣服,她们倒是有意结识李娟雅,但是李娟雅却觉得这些金蝴蝶嘈杂得让人烦。连看书都不清静。

进步派的学生倒是都多有才气,不论男女,都是能说会道,李娟雅原先想与这一派别的学生相处交友。

但到了后面,她却发现,这派别的学生除了会做些慷慨激昂的文章,别的,他们什么都不会。并且,他们大多还自视清高。

而且因为一件事,这个派给李娟雅留下了极其糟糕的印象。

有个这个派的女学生,在下课时,不怀好意地问李娟雅,“诶,李同学,你们傅府的那个六姨太听说是男的,他是不是举止很……”

“很”之后的形容词那个女同学没有说出口,但是却和旁边一些女生笑做了一团。

显而易见,不会是什么好词。

若是以前的李娟雅,定是手足无措,不知回复什么。只能讷讷。

但今不同昔。

李娟雅先慢条斯理地收拾好书本,再抬头展颜一笑,“我与六太太并不相熟,不过远远几见,却感他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美人,举手投足间都是贵气。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。”

她说这话时,停顿片刻,故意环视了一圈周围的女生,又微微摇头说,“一般人啊,在他面前都只敢低着头走。”

“若你好奇,不如递帖前去拜见,看你能不能进得了那大门。”李娟雅看向挑事的女生,含笑道。

说这些话时,李娟雅的心中忽而升起一种微妙的感受。

她忽然感觉刘蝉好像就在窗外经过,漫不经心地看进教室,瞥了她一眼。

至少这一刻,李娟雅知道,她是在模仿着刘蝉的笑靥,刘蝉的语气,刘蝉的神态,还有刘蝉那些绵里藏针的话语。

她正在学着把自己包裹得强大。

能读上大学的学生不论何种流派,都是身份显赫,家世高贵,许多能读上书的女子,莫不都是由家里百依百顺地养着的。

李娟雅这般含刺藏针的话语,一说在座所有女流都不及那位男姨太貌美,二说在座所有人身份低微,连高攀请拜那位男姨太都不可能入门。又是损她们容颜,又是损她们家世,叫这些天之骄女如何忍受得了。

“我去拜访一个后院姨太作甚?不过是前朝余孽。”挑事者吐息间皆是傲气。

李娟雅瞧着自己对面的女生,心中平静。

她只想,原来大学也不过如此而已。

原来所谓新派进步学派也不过如此而已,所谓学识,不是用来救济苍生,而是他们用来自持高尚、目中无人、排除异己的武器罢了。

“你的意思是,我等傅府皆是前朝余孽?”李娟雅淡淡问。

傅府二字一出,挑事者这才反应过来。

她不过是看李娟雅这种后院姨太却坐在学堂,心有不服,想来刁难李娟雅一二,可从未想过说傅府如何。

“……不,我并非此意……”如野火骤遇大雨,挑事者语气忽然弱了下去。

不想再听这挑事者还有什么胡言乱语,李娟雅抱书绕过她们,径直离开,扬长而去。

除去进步派的这群学生,李娟雅时常也以为这大学中许多进步派的教授亦是道貌岸然之流。

李娟雅拜读过许多南国大学教授的文章,大多写的是甚么主义,说道甚么西方精神,或者是与其它流派观点对骂的檄文。有些文章写得好,读起来便是慷慨激昂,令人忍不住拍桌而起。

李娟雅曾经就怀揣过几篇文章,兴冲冲地找到执笔的教授,想与其请教诸多问题。

教授见她是傅府的七姨太,身份也算是显赫,大多礼貌地接待了她。

与这些教授相谈,往往都是前面李娟雅拿出那些文章,表达自己的崇敬赞美之情,倒还尚可。可到了后面,李娟雅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求教时,这相谈便不尽人意起来。

“我观先生妙语连珠,在治国之策上见解独道,想知先生如何看待贫人困人之难题?在革新时,这些贫人困人,又如何可以被妥善地带动?”李娟雅总是会问。

然而回答她的先生,要么是沉吟许久,语焉不详。

要么呵呵笑道,反怪李娟雅格局太小,在国面前,总是斤斤计较,看不见更高更宏远的目标。

面对前者,李娟雅也不会再追问,三言两语便辞去。

面对后者,李娟雅会反问,何为格局大?何为格局小?何为斤斤计较?何为更高更宏远的目标?

此类教授回答,不论言辞如何,大多离不开大义二字。

听得多了,李娟雅自己也乏了。

李娟雅总是会想起刘蝉抛给她的问题。

她说她妄想救苍生。

刘蝉便问她,那歹毒的苍生该如何救?

她回答不上来。

那些教授学者说要振兴中华。

她就去问他们,那些苍生该如何救?

那些教授也回答不上来。

李娟雅发现,她就像这些教授学者一样。她说的“救苍生”其中却并没有歹毒之辈,那些教授学者说的“振兴中华”,其中也并没有苍生二字。

这其中有怎样的微妙,怎样的相似,李娟雅冥冥之中感觉到了,不过说不太出来。

直到有一次偶然,李娟雅看见一位女同学,她上午为文章中那些颠沛流离、苦不堪言的人物角色而涕泗横流,与周围朋友交流中,言语不乏对这世道的不平之意。可到了下午,李娟雅却观那位女同学对街上那些乞讨的孤儿寡母,目不斜视,满脸漠然地走开。

最终,李娟雅顿悟了。

原来这世上这么多人,甚至包括以前的她,都是心中满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