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文网 - 其他小说 - 锦衣状元在线阅读 - 第七百三十六章 户部右侍郎是个烫手山芋

第七百三十六章 户部右侍郎是个烫手山芋

    腊月初。

    居庸关战报,已清清楚楚列在了皇帝跟众大臣面前。

    没有任何争议,唐寅在这次战事中立下了大功,虽然有轻兵冒进的嫌疑,但以结果来论,这可比「应州大捷「还要壮大明声威,重点是这次大捷不是皇帝自己去获取的,是臣子获得,对文官来说已经失去了抑功的必要。

    我们不能去宣扬皇帝的功劳,如此便等于是鼓励以后的皇帝都这么干。

    但臣子的功劳嘛……

    就算唐寅是新皇派系的人,到底也是正统读书人出身,还是大明有名的诗画方家,投笔从戎也算是一段佳话了。

    鼓励文人报效朝廷,为国捐躯呗!

    唐寅在居庸关的战功毋庸置疑,那之前君臣间达成的协议就有效,具体内容便是在居庸关局势彻底稳定下来后,由唐寅晋升宣大总督。

    跟以往的宣大总督非尚书就是侍郎不同,唐寅这个宣大总督却仍旧只是兼工部郎中,右金都御史本该进一步为右副都御史,但因为其本身只是个正五品的工部郎中,而右副都御史已是正三品外官,所以只是在右金都御史的基础上改为左金都御史。

    这宣大总督,从官职上来看,混得还不如大同巡抚。

    但不管怎么说,唐寅的仕途继续蒸日上,入朝一年半时间都没到,已成为大明守御一方的总督,这可比就任内三关总督时风光多了,宣大总督在西北是仅次于三边总督的存在,手上掌管粮草、辎重和兵马等,可说是一方军政大员,以往入朝都是能直接当尚书。

    可他到底是唐寅……

    没人准备让唐寅回朝当尚书。

    主要是现在杨廷和在朝,就算杨廷和不在了,后续的文官也会继续打压唐寅,不让其有机会再晋升高位。

    ........

    ........

    这天早朝。

    杨廷和仍旧是一副病恹恹的模样,朝堂上不说话,当假看客一般,听兵部右侍郎李昆对宣大战报的总结。

    「……目前哨骑已出关口百余里,未见鞑鞋骑兵踪影……」

    西北的局势,是在唐寅打出居庸关大捷后,鞑人搞不清楚大明用了什么方法获得这场胜仗,再加上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来劫掠边关的,原本以为用很小的代价就能拿下宣大一线关隘,从此以后可以恣意纵横在张家口以南的土地上,自由劫掠,谁知莫名其妙遭遇一场大败。

    是以,鞑人对宣府周边关隘的攻势戛然而止,果断撤兵,逃往漠北。

    本来李昆也要表达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但怕就怕别有用心之人。

    为了突出唐寅是「擅自用兵」,兵部在奏报方面玩了一些花招,只提西北边关之外不见鞑兵马的影子,这会让不知情的人以为,鞑主力压根儿就没有攻打过宣府,而唐寅击败的不过是鞑人的一些散兵游勇。

    可能就是一群不知从哪儿来的牧民,进了大明关口后迷路了,不小心跑到居庸关下,被唐寅撞狗屎运给教训了。

    至于先前唐寅呈报的,说是鞑人以骑兵攻入内关长驱直入,不劫掠而是sao扰各城塞以及关口,目的是为策应鞑主力攻打宣府镇,这条……等于是被否定,这是为打击唐寅以三千骑兵出关塞诱敌的战术合理性。

    文官为了否定唐寅的功绩,简直是不遗余力。

    朱四听完后,不耐烦地问道:「鞑人在宣府外不见踪影,是他们没来过,还是说在唐制台居庸关之战获胜后,鞑撤兵?」

    「呃……」

    李昆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回答。

    兵部很清楚,宣府其实之前是遭遇过战事的,只是战事刚起,唐寅这边就打了胜仗,鞑人

    还没正经攻打张家口等堡垒,就果断选择撤兵。

    现在皇帝非要这么问,说明皇帝想为唐寅彰显功劳。

    可这不符合正统文官体系的利益,说假话不行,那就装糊涂,不回答。

    朱四怒道:「兵部不会连这个都没查清楚吧?朕可是清楚记得,先前宣府可是报过战况的,你们是要让朕把之前宣府的战报都公之于众,才肯承认吗?」

    彭泽走列道:「陛下,鞑已退兵,再者宣府镇也并无其他关口有危殆的情报上奏,如此似也没必要纠结于一些细枝末叶。」

    意思是,过去都过去了,就别提到底是被唐寅吓唬跑的,还是鞑人压根儿就只是sao扰,再或是主力就没来。

    咱说点别的。

    朱四心里那叫一个窝火。

    唐寅以一己之力……当然背后主要是朱浩出谋划策的功劳,改变了西北战略格局,让宣大接连半年多的危险局面得到根本性化解,就这样唐寅还得不到文官的承认?

    这群人有多恨朕?

    多恨朕身边的人?

    还说不是在针对朕?

    此时孙交走出来,意思是要发言。

    朱四道:「孙部堂,你对此有意见吗?「

    现在朱四也觉得,孙交逐渐往自己这边靠拢,已不算是中立派,可能都是他的人了。

    这会儿估计孙交也看不下去,要出来为唐寅说话?

    孙交举起笏板道:「陛下,如今宣府府库空虚,积欠钱粮多达数百万钱、数十万石粮草,宣府地方亟需派遣朝官和中官前往打理府库事宜。」

    朱四本来还带着几分期待的脸色,瞬间僵在那儿。

    感情你孙老头出头不是为唐寅说话?

    只是提出找个人去打理府库?

    数百万钱?

    那就是数千两银子呗!

    倒是数十万石粮食缺口大了一点。

    明朝一石米,以大明的度量衡,大概是一百五十斤,相当于后世一百六七十斤的样子。

    以西北米价六七文一斤的价格,一石粮食一百五十斤就往一两银子走了,毕竟西北银价相对较低,一两银子且是上好成色的官银,往往也就能兑换八百多文制钱。

    主要是因为入秋之后鞑人一直在袭扰宣大地方,以至于地方秋粮都没收上来,现在鞑人撤兵了,若不赶紧补充的话,怕是接下来西北将士要挨饿受冻,过不好这个冬天了。

    朱四道:「西北缺口这么大,不知由谁去,能将此事办好呢?」

    孙交道:「如今户部右侍郎出缺,还请陛下委命一名合适的人选,担当此任。」

    户部右侍郎位置,一直都是个烫手山芋,从先前黄瓒任满调南京后,这职位谁都干不长久,就在于正德时期留下的烂账太多,谁都不想去打理,或者说普通人很难厘清。

    本来嘉靖初年户部右侍郎为郑文盛,郑文盛代替秦金为左侍郎后,这职位便空缺下来,远打算留给总督京储一直在户部添注的沈冬魁。

    户部左侍郎秦金则转为南京礼部尚书。

    现在沈冬魁专门去管理京师仓储,兼领「户部尚书」,当然这个户部尚书是个虚职,并不是实职,而户部尚书部堂官依然是孙交。

    沈冬魁将要挂尚书衔,这右侍郎的职位没法接任,还是要找个趁手的人去管理宣府府库……

    虽然宣大在战略意义上不如三边,但一直都作为西北钱粮总库而存在,西北边军多数钱粮调运的都在宣府,谁负责宣府府库,可以说是谁便掌握西北经济命脉。

    朱四叹道:「孙部堂,朕问的是,你觉得让谁去当这个户部右侍郎比较合适?」

    「老臣不知,应当廷议廷推。」

    孙交拿出了甩锅的本事。

    我只负责提出问题,不负责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朱四道:「那就不如让唐寅唐制台,直接兼领这个户部右侍郎得了!」

    皇帝的话一出,现场文官一阵sao动。

    刑部尚书林俊出列,言辞激烈道:「陛下,以唐寅入朝不过才一年,哪里有治理一方的经验?若是连宣府军饷、漕粮之事都交给他打理,那不出乱子才怪!臣认为,此等事应当慎而重之,不可贸然决定。」

    林俊激动起来,声音非常尖锐刺耳,听得人很不舒服。

    朱四皱眉问道:「什么慎重,说不可贸然决定,那你倒早举若个合适人选啊!」你倒是半存十百适人远啊!

    林俊瞪着一边的孙交,道:「让孙部堂去就挺好!」

    「哈哈…」

    在场人等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林俊摆明了是在针对孙交。

    没事你跳出来提什么要增选出户部右侍郎,打理宣大军饷,现在皇帝就顺杆往上爬提出让唐寅来担当,你们是提前商量好的吧?谁提出的问题谁解决,你孙交不是没人选提供吗?那就你自己去!

    朱四很是无语,言语上甚为不善:「林卿家,朝堂上拜托你能不能说点正经的事情?有让户部尚书去打理西北钱粮的吗?还是说朕应当把南京户部尚书黄瓒再给召回来,降回侍郎重新调西北?」

    当朱四提到黄瓒。

    在场突然没声了。

    黄瓒在朝,那是个很特殊的人物,明明是「女干党「,却是杨廷和举荐其去南京当户部尚书,而且因为此人在户部供职时多有建树,人缘挺好,却是到现在都还能在南京户部尚书任上稳如泰山,就连杨廷和借机去查东南海防亏空的事,都丝毫没牵连到黄瓒身上。

    在场的人不说话,其实是在等黄瓒对立派系的人出来找茬,听听怎么攻击黄瓒。

    但就算是杨廷和派系中的中坚力量,诸如林俊这样的,对黄瓒也不好评价。

    「再议吧。」

    朱四见众人不吱声,显得很不耐烦,他也知道让唐寅当个宣大总督已多费周折,再想让其兼个户部侍郎,简直难比登天,再说朱浩也没让他强行推动此事。

    就现在这样他已经很满足了。

    「对了,户部赶紧做秋后总结,看看能调拨多少钱粮到西北,经历这一年战乱,西北是该好好休养一番,不能让朕的将士挨饿受冻,此乃当务之急!孙部堂,一切就交给你了!」

    99mk.infowap.99mk.info

    /88/88971/31777158.html